曲阜尼山孔子大学堂—儒家文化的新艺术宫殿

2

9

儒宫承载一个长长的的梦。

梦中,在曲阜郊外的尼山,一位长得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智慧老人,带着他一生追求的礼乐的理想回到了他的出生之地。这里的鲁源村是他的父亲的家,颜母村是他的母亲的家;这里有山,山不高,是仁者之山;有水,水不阔,是智者之水,五条支流汇集到湖中称为圣水湖。面对着奔流的河水,老人又想起了两千多年前他的感慨,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这位老人叫孔丘,后世尊称他为孔子。这里是孔子的老家,是孔子的世界。

由于各种机缘,2012年我们跟随无锡灵山的吴国平先生等一批梦想家来到曲阜尼山,受命开始设计儒宫,一栋为两千多年前孔子做的建筑,也是为两千多年后了解学习孔子的当代人做的建筑。

儒宫的基地就在尼山的山脚下。尼山原名尼丘山。孔子名丘,丘即指尼丘山,字仲尼,仲是讲他家中排行第二,尼亦是指尼丘山。传说孔子父母祈求尼山而得孔子,因此以山为他命名。山脚下有一处山洞名为“夫子洞”传说孔子出生后即安置于此处。尼丘山因为避孔子的名讳而改名为尼山。

另一位无锡人,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说“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此巨大,而尼山又是他的出生地,这样的项目地点,这样的人物主题,我们如何应对?这需要回答文化、功能、空间、形态、环境、艺术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惶恐,感觉到很大的责任和压力,幸运的是五年来得到业主,文化专家,艺术家等全方位的指导,帮助我们通过建筑的语言去研究和回应这些难题。

仁义礼智信和礼乐——从文化到功能

儒宫是什么,表达什么内容,有什么功能?是需要回答的第一个命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第一次来到曲阜。曲阜是一座孔子的城市。入住戴念慈先生设计的阙里宾舍,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三孔”——孔庙、孔府、孔林都不远。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孔子出生地,在距此地二十公里外的尼山。尼山在曲阜城区东面,“孔家门前水倒流”,有一条河与大多数的河不同,自东向西,从孔子出生的尼山流到“三孔”所在的曲阜老城。我们溯源而上,寻找孔子的足迹。

儒宫建在尼山,尼山是个怎样的地方?来到尼山后我们感受到山水田之间的尼山和“三孔”所在的阙里的不同。“夫子洞”就在尼山脚下。在“夫子洞”寻访圣迹,让我们想到了另两位著名的圣人的诞生地,佛陀诞生在蓝毗尼的大树下,基督诞生在伯利恒的马槽。思考在尼山孔子是否更应该表现成为一个鲜活的人,在可以讲述的是孔子作为人而表现的言行、情感、内心世界、个人命运。所以这里山水中的儒宫可以和历朝历代祭祀孔子的圣地“三孔”有所不同,讲述更多孔子修身成圣,由凡至圣的过程。尼山既是儒宫建设的地理环境也是文化环境。认识了尼山也就认识了儒宫,找到了构建儒宫主题的基础。

4

儒宫是什么?儒宫是个大学堂,来访者到此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孔子学说,向孔子这位万世师表的先师求师解惑。应政府的要求,基地上规划建设了七十二米高的孔子像,像前的大道上通过建筑和雕塑讲述孔子的一生: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来访者由此路径瞻礼圣人,了解孔子的人生轨迹。儒宫是区域里最大体量的核心建筑,与孔子像形成“一宫一像”的规划格局。

儒宫表达什么内容?讲孔子的思想。“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五常”,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几千年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老百姓教育幼童的“三字经”提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儒宫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采用艺术化的表达,多维度地演绎,深入浅出地展现“五常”的思想。在儒宫内设置“仁义礼智信”五个主厅,通过“习礼、观乐、谈经、论道、讲学、谈艺”等活动将参观者变成实现“仁义礼智信”,成为“君子”的亲历者,这是我们真正希望在儒宫中实现的功能。

同样“礼乐”是孔子实现“仁义礼智信”思想最重要的方式。礼指礼仪,乐是音乐。“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乐”负责调和人的性情。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使人在教育中,将“仁义礼智信”等社会道德内化为本心,并外显到自己的行为中。可以说礼乐是孔子课堂中最重要的科目了。在儒宫中这堂课如何讲?设置礼乐堂,让参观者坐下来,用最有感染力的方式去讲述,用最有艺术性的方式去展现是儒宫的又一个重要的功能。

此外儒宫还需营造孔子大学堂的学堂气氛。如果拿古希腊来举例,古希腊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讲学,在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的笔下变为史诗般的巨作油画“雅典学院”中殿堂般的“大学堂”。同样孔子在杏坛讲学,在儒宫里不可能去还原杏坛的场景,而希望创造“步入学堂”与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共同求师解惑的艺术化场景。所以除“仁义礼智信”五个厅和“礼乐堂”之外又增添了入口,台阶大厅,七十二贤廊等仪式空间,这也是儒宫建筑功能的重要组成。随着功能体系逐步浮出,梦中的儒宫虽然依然模糊,但方向已渐渐明晰。

丘——从自然到布局

儒宫建在哪里,如何布局?是需要回答的第二个命题。尼山是一片小山丘,山顶五峰相连,海拔高度不高,约340余米。山丘上的植物不算茂盛,大多长在丘的顶部。山腰有些裸露的泥土,到了山脚则是浅色的石头,整个丘外貌也很平常,呈现三段式的景象。面向圣水湖的一面是山的北坡,山脚下地形起伏,几乎没有平地。湖岸线曲曲折折,场地并不开阔。中央主轴线上的孔子像形态高耸,成为场所的控制点,那么儒宫建在哪里合适呢?

14

孔子名丘,以丘得名,不仅如此他也是一位爱山之人,是逢山必登、以山明志的仁者。为给儒宫选择合适的场地,设计团队在尼山踏勘多次,想象如何寻找儒宫和尼山最合适的关系。一次一次上山下山很艰苦,最大的享受是耳边文化专家刘建华老师一边攀登,一边不断和我们讲述着他心中的孔子。考察的结果是儒宫的建筑只能建在孔子像的一侧山坡之上,相比之下虽然东西山坡建大型建筑都有难度,但东侧相对较适宜。在一片山水之中,儒宫能否形成一座与丘连为一体的建筑?以这样的角度,只能建在一侧山坡上的儒宫反倒成全了我们心中的孔子建筑,

规划后的儒宫呈现顺山坡向上延伸的布局,依山就势,与孔子像主从有致.但问题依然存在。首先要解决正与歪的问题。儒宫是尼山胜境的核心项目,一般概念中孔子建筑需要中正,不偏不倚,孔庙等建筑布局都是如此,儒宫这样的大建筑能“不正”吗?但基地既不在场地中央又没有平地,地形南低北高,西低东高,依山而建的建筑只能“歪”。正与歪,这一组矛盾如何解决?设计的方法是顺山坡形成五层平台,让建筑由远处看如同沿山坡向上伸展,形体间形成动态均衡。同时游人在建筑内部的游线也设计成为由下而上的登山游径,自然形成的五层平台更是为游客创造了观圣水湖的场所。

其次是解决小与大的矛盾。儒宫的建筑有七万平方米,室内空间高耸决定了建筑体量更为庞大。然而尼山实质是个小丘,建筑很容易显得突兀。大建筑与小山丘之间又如何来处理?我们的做法是将建筑的体形进行横向切分,缜密分析每一个层的宽与高,与山本来的形体相结合,如同补山形,建筑的高度在主要视角处观看都不超越背后的山丘的天际线,并与右侧山体相融合。如此建筑就像长在山上。

此外一个重要的布局原则是除了遵循自然,还要尊重礼数。孔子讲究礼数,中国建筑遵循礼数。从下至上,从外至内,从小至大各有规律可循。儒宫由下至上形成五个层次,其中下方三层如“基台”,上方两层为主体建筑,“基台”和主体建筑之中包含着丰富的室内空间。儒宫由外而内形成三个层次,即外围的庭院,建筑周边的回廊以及中间的厅堂。通过室外和室内空间不断地转换,通过一系列路径的串联来感受空间,这种布局方式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主要区别,也正是儒宫建筑中需要展现的自然与礼数。

登堂入室——从空间到游线

儒宫的内部空间形态如何,如何组织?是需要回答的第三个命题。儒宫建筑建筑如果比做尼山的一部分,那么内部空间如同是在山丘中挖出来的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山洞,将这些空间组织起来串成游线,给予游历其中的人以渐入佳境的感受。

首先考虑的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厅的形态设计,这五个厅是儒宫的主厅,五个厅之间是什么关系?中国古代有一个神奇的数字是“五”,仁、义、礼、智、信是”五常”,孔子编纂的“诗书礼义春秋”是五经,“东西南北中”是五方,“金木水火土”是五行,“青黄赤白黑”是五色,“宫商角zhi羽”是五音等等。空间设置中将“仁”厅置于中央,将义礼智信四厅置于两侧。这是因为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是其他“四常”的基点,孔子称之为“据于仁”。为使这五个空间既特色分明又能合在一起形成体系,根据文化专家的建议将这五个空间对应“五方”“五色””五音”“五种神兽”“五经”等。如此空间布局、室内装饰、文化主题、活动创意等方面都可据此有序地进行体系化的布局。五个厅合在一起具体而生动地向游客讲述儒家的“五常”思想。

五个厅环境特色各异,各有有不同的形态,色彩和材质,用建筑化的语汇去展现,让参观的人看得到,听得到,触碰得到;五厅设计了不同的代表人物,故事,场景让参观的人通过有趣的观赏方式去理解;不仅如此五厅还设置了特定的活动让参观的人能够参与其中。以仁厅为例做介绍:中央的仁厅是儒宫最核心的室内空间,规模宏大,设定的环境氛围却异常安静、充满书卷气。如同一座巨型古代的图书馆,书架成山、油灯摇曳、成排成排的儒生正襟危坐,听一堂课,抄一回经,读一次经典,举行一场五经博士的授衔仪式,甚至听一场雅乐。这里空气里是满满的学堂气氛,四周高大的书架一直伸到房顶,放满了儒家经典古籍。中间是一列一列的书案,布满了三千平方米的厅堂。而头顶上是巨大的油灯垂挂下来,闪着温暖的光。巨大的空间让参观的人们显得渺小而安静,游客可以坐在书案边,望着两侧的“书山”,在博大的儒家文化包围之中,抄写下几页经典文章。

儒宫中另一个重点空间是礼乐堂。设计礼乐堂时,一直纠结这个六百人的中型具有剧场功能的厅堂设计成怎样的空间形态。因为既希望有理想的观演效果,又希望能符合孔子的礼乐观。孔子一生重视礼乐最担心的是“礼崩乐坏”,孔子的《礼记。乐记》说“礼以地制,乐由天作”,礼乐结合就是天地万物秩序的体现。空间如何反应“秩序”与“和谐”?偶然看到“河图”、“洛书”的资料, “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这两个图案具有数字之美,而其中的数字可以说是认识中国空间的源头,也是理解中国文化的源头。依此图进行礼乐堂的空间布局挺合适.建筑师对于“河图”、“洛书”的文化深意是外行,但从图形中也感受到了秩序和变化之美。所以礼乐堂平面形态采用类似洛书八边形的形态,舞台居中以中心式表演为主。

孔子编订的《诗经》中有一篇《宛丘》,记载了先秦时的表演场景,“坎其击鼓,宛丘之下”。宛丘是四周高中间平坦的土山,就是古代的观演地。而这个表演之地正与礼乐堂的形态暗合。礼乐堂的舞台正设在“宛丘”中央,重现了《宛丘》中的场景,也成为二十一世纪观众学习礼乐的新课堂。

仁、义、礼、智、信五个厅和礼乐堂由一系列厅堂廊道串联,形成空间上的起承转合。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七十二贤廊。七十二贤人廊是个长九十米的长廊,是大学堂外宽敞的廊道,空间的设计也有缘起。参观孔庙时我们被大成殿前两侧供奉先贤先儒的东西庑廊打动,廊道不宽却非常长,光线从庑廊一侧的窗射入,照在另一侧廊道内的贤人神龛上,非常生动。理想中的七十二贤人廊也是这样一条生动的长廊,但空间可以更恢宏,脑海里映入的是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描绘的是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与诸位学生名人齐聚一堂的虚构画面。那也是一条长廊,但空间是古希腊的建筑样式。能否将东西方空间加以借鉴?后续对于儒宫中的七十二贤廊的设计即有这两条廊道的印迹。

游历儒宫就是一个“登堂入室的过程,“登堂入室”成语出自《论语.先进》,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说“由也升堂也,未入于室也”。比喻学问由浅入深,达到高的境界。儒宫也希望让游客不断深入地进入到孔子的世界,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游线从一层的入口大厅始,通过台阶大厅的八十一级台阶上到三层的七十二贤廊,到达空间的高潮“仁义礼智信”五厅,部分游客也可向上到达建筑四至七层,那里是讲学,研究的课堂和展现孔子食礼文化的餐厅。然后由两侧下到二层的礼乐堂前厅,进入礼乐堂,这里是游程的终点。整个游线对游览者的参观情绪进行精细地设计和引导。当大量的游客到来时,迎接他们将一个完整的充满惊喜的故事。

温而厉——从孔子标准像到建筑形态

儒宫建筑外观形式长什么样?是需要回答的第四个命题。讲儒宫建筑的形态产生先从尼山孔子像的样貌说起。当时在尼山塑造七十二米高的孔子像,孔子的长相并无唯一标准,如何来确定呢?历史上关于孔子的外貌有几方面的记载:一种是《史记》对`孔子长相的描述:“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另一种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像,面部表情“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此外当地专家的建议是孔子是山东人,孔子像应该有山东老人的特征等等。由吴显林老师创作的尼山孔子像参考了上述三方面考虑:一、经典性,史书上的记载。二、内在性,相由心生,以长相体现内在品格。三、地域性,孔子是山东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除此之外还考虑时代性,以当代人看待尼山孔子的视角来展现孔子。最终采用的尼山孔子以“可亲、可敬、师者、长者、尊者”作为形象定位的标准,将孔子作为一位尼山的老人、一位老师来表现。

11

在回答儒宫建筑长什么样这个题目时我们也有经典性,思想性,地域性以及时代性几方面的考虑。即传统经典孔子建筑的语汇,山东建筑的地方特征,孔子性格特征的建筑表达,以及当代孔子建筑的时代感等等。建筑的地域性和经典性的运用着重体现在儒宫建筑外观和基本形态元素提取中。设计初期团队常住在市里的阙里宾舍。清晨黄昏得空闲时去孔庙外的小街上散散步。红色的高墙将孔庙的院子围合起来,几座木牌坊穿插其间,上有 “德作天地”等题字。院内松柏葱郁,一座一座殿堂、庑廊、角楼的屋顶井然有序,“勾心斗角”。孔庙建筑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院墙、门坊、殿堂、角楼、庑廊组成的建筑群和无处不在的古树,匾额,碑刻。儒宫建筑的设计中时时透出孔庙元素对于我们的影响,在三层高台和曲折的建筑轴线上呈现出来的建筑元素,正是院墙和门坊;建在高台之上的是殿堂与四角的角楼;连接不同高台建筑绵延的是庑廊。而各层台地之上的古树,楼阁之上的匾额题字更是将空间氛围展现出来。

建筑的内在性和时代感主要展现在建筑的气质和风格上。正如孔子的温良恭俭让的外表反应的是孔子仁义礼智信的内心,儒宫建筑外观也力求展现建筑承载的思想内涵。孔子讲究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恰到好处。所以拿松下幸之助所说的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所以我们的建筑希望呈现的是气势宏大而不张扬;外在拙朴而内在精美;古意盎然而又不失现代简约;符合礼数又尊重自然。关于建筑的时代性,我们着重研究的传统建筑有以下几类: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最早有实物记载建筑形态的汉代建筑;目前存世较多的明清孔庙建筑。首先我们认为正如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建也都是这个时代的建筑。其次我们希望在设计过程中摆脱以西方建筑为逻辑的设计方法,采用更符合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的视角去设计建筑形态。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建筑不断地变迁,但与儒家文化仍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这种印记希望在建筑的外观形式中得以体现。

仁山智水——从山水建筑到建筑景观

儒宫建筑的山水景观如何做是需要回答的第五个命题。不同于阙里的孔庙,儒宫长于山水之中,而山水观又是孔子理论的重要组成。如何将儒宫设计成为体现孔子的山水观的山水建筑?

5

孔子提出山水仁知之乐,将山水比德构成了他独特的山水观。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的“山水之乐”将内心融于山水之中。他登泰山而“小天下”,观沂水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由自然而人心获得感悟,找到道德的象征和永恒的真理。

儒宫建筑景观是体现孔子景观思想的重要载体,采用的设计手法是找到建筑与环境山水的关系。儒宫的建筑设置为面向圣水湖,与层峦叠嶂的龙头山隔圣水湖相望。湖右侧是昌平山,山顶平阔,山下隔沂水是史记记载的古昌平乡,孔子父亲居住地即今日的鲁源村。左侧是颜母山,山下是孔子母亲居住的颜母村,儒宫试图从宏观的建筑轴线处理上与这些环境取得关联。

儒宫也是尼山孔子画卷的一部分。背靠尼山的儒宫,形态设计更多的是从景观角度考虑,建筑本身就是景观。由圣水湖北望儒宫,孔子像和尼山构成的景观长卷构图严谨而自然。建筑选择位置较低,其顶部也不超越孔子像底座的高度。同时将建筑的基台、墙体、屋顶分别融入尼山山脚的山石,山腰的崖壁和山顶的松林之中,建筑也就成为了山景的一部分。

儒宫又是造景的重要载体。建筑将景观引入其中,高高低低的平台种植了古树,增添了景观层次,形成了视觉中心,重构了景观轴线。这些景观设计突出孔子以自然代表德行的山水观。通过入口,院落和屋顶平台的设计,大量采用水,山石,松树,杏树为主题。孔子说水有八德,孔子在杏下育人,石与松树又象征着圣人的品德。这些具有象征性的景观元素在建筑上的运用将儒宫的建筑景观的主题彰显出来。此外建筑上的题字也是中国山水的环境组成。站在儒宫各处都能看到的建筑上方高悬的国学大师饶宗颐手书的《大学堂》等匾额,将景观中的意境表现出来。由入口走近儒宫,尼山和儒宫是一幅画卷;进入儒宫的各个主题庭院,人和古松杏树构成了一幅画卷;站在儒宫的平台上远山圣湖是又一幅画卷,如此游人即是在做一次仁山智水画中游了。

集大成——从艺术体系到艺术品设置

儒宫是一座展现儒文化艺术的殿堂,如何以艺术的方法表现孔子的思想是需要回答的第六个命题。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源之一,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儒宫能否成为儒文化的艺术殿堂?各地孔庙的主殿一般都叫做大成殿,是因为孔子的思想被称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参与儒宫设计的艺术家们希望把儒宫做成集艺术大成的殿堂。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有代表性的艺术殿堂和“招牌式”的表达方式,譬如佛教艺术宝库敦煌和云岗石窟的雕像;伊斯兰大清真寺的几何装饰图案等。在中国的儒文化建筑如文庙,书院等之中我们能找到怎样的借鉴?研究中感受到,一方面集中展现儒文化艺术的建筑实例少,似乎很难找到代表性的展现儒文化艺术殿堂。建筑表达上装饰相对朴实,很少用绘画,雕塑来装饰,代之以文字和书画。另一方面,孔子的艺术思想流传久远,编撰了“诗经”,“乐经”把它作为教化的一部分,其对音乐的审美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君子之音讲究“温雅敦和,约之以礼”,艺术重视“美”与善的结合,“文”(外表)与“质”(内在)的统一,所谓尽善尽美,所谓文质彬彬。儒宫的艺术设计如何体现朴素和博大的孔子艺术呢?

我们的设计原则是“围绕孔子”,而又“集大成”。“围绕孔子“是指儒宫无论室内室外的艺术构件、艺术装饰和艺术品在风格方面都与孔子的艺术思想相一致,尽力做到精美而不繁复。譬如建筑外墙装饰,仅在上沿做了装饰带的处理,方式也较为内敛,采用与墙面相同朴实的青石做为艺术雕刻的材料。室内设计力求简繁得当,表里如一。其次艺术主题方面,每一个具体的艺术都有与孔子相关的特定主题。力求有故事,有情节,有画面。并且从最接近孔子的经典文献中去找相关来源。按照文化专家的梳理,可引经据典的文献也分先后秩序,依次为,《论语》、《孟子》、《六经》、《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家语》等等。为儒宫艺术的内容选择指明了方向。

“集大成”主要体现在艺术表达方式上。装饰艺术种类丰富,有铜雕、木雕,也有石刻和彩绘:有工笔画、漆画也有国画和油画等等。从艺术表达上决不排斥其他文化的多样性。集孔子艺术之大成,同样也是集中国艺术,世界艺术之大成。与此同时以中国的艺术思想及审美方式作为艺术内涵的根本,多纬度地体现儒宫作为中国思想圣殿的特征。譬如七十二贤廊,是中国最大规模的泥塑群雕之一,一共四十余组,七十二尊,蔚为壮观。按照孔子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孔子和弟子有很多生动的故事,采用大型泥塑既考虑与七十二贤廊巨大的空间相匹配,又具有中国艺术独特的魅力。礼乐堂的艺术形式运用的则是高科技的舞台技术。整个舞台的地面为动态的LED屏,将孔子的礼乐课在这高科技的舞台之上艺术地展现出来,观众这一刻作为孔子弟子参与其中。

后记

 世界的孔子,孔子的世界

018年,随着儒宫建设进入尾声,建筑的布局、空间、立面、景观和室内逐步呈现。在这六年中建筑师团队也沉浸于孔子的世界中。孔子是中国两千五百年前曲阜的一位老人,他出生在尼山,但同时他又属于当代,属于整个世界。

儒宫的设计中我们试图建造孔子的世界去讲述世界的孔子。这座建在孔子诞辰两千五百年之后的建筑也应不局限于做一个传统建筑,而是将设计立足点置于时间和空间的十字交点之上,既研究中国,又从世界各种文化中汲取营养;既满足于当世,又面向未来,并且通过比较各种文化间的异与同,获得设计的起点和方向。

儒宫是一幢梦中的建筑,是创造出来,又寄希望它能在尼山生长出来。六年前孔子对我们来说那么遥远,他的伟大和神秘给设计带来巨大的困难但又让人着迷,促使我们不断地探索新文化、新功能、新空间、新形态和新艺术。随着建筑得逐渐生长,孔子博大的思想和生机勃勃的形象逐渐向我们走来,在曲阜尼山这一片真山真水,与孔子血脉相承的环境之中,慢慢清晰,变得真实。

8

项目名称:尼山圣境|儒家大学堂
项目面积:6.5万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3年-2014年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