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白马饭店”激发的热议与思考

baima

2009年10月初,位于上海提篮桥历史风貌区内的一栋三层小楼的拆除引发了国内外较大的反响。自从小楼因长阳路拓宽,外墙涂上鲜红的“拆”字,它的身世也逐渐浮出水面。据瑞士《新苏黎世报》报道,这栋以海螺形挑楼为标志的建筑是二战时期上海著名的犹太“白马饭店”旧址,文章充满感情地认为这里曾经给逃离欧洲纳粹魔掌、寄居上海的犹太难民以感情的慰籍。随后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国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国内建筑专家为保护建筑所做的努力。一度曾经传出建筑得以保留的消息,但最终“白马饭店”在众人的关注下还是被拆除了。

“白马饭店”并不是被盲目拆除的。一方面在建筑专家、各国媒体的关注下,作为精美并且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白马饭店”的价值无可争议;另一方面,从争论到拆除经历了约半年时间,应该是多方面权衡,深思熟虑的结果。所以真正值得思考的并不在于“拆对”还是“拆错”,而在于我们对于这块历史街区是否已有了正确的价值判断,成熟的发展构想以及具体的实施举措。否则一系列不得已而为之的“让路”事件是可以预见的。

一 “ 犹太上海情结”与上海犹太历史资源的价值判断

犹太人的上海情结产生于二战时期,当时生活在纳粹统治下的欧洲犹太人急于逃离被送往“死亡之路”――纳粹集中营的悲惨境遇,约六百万的犹太人在集中营被迫害至死。但逃离欧洲的“重生之路”异常曲折,迫于纳粹的淫威,当时绝大多数的国家对犹太人关闭了国门,上海这个不需要签证就能接纳犹太人的自由港就成为犹太的“诺亚方舟”。虹口的提篮桥是当时犹太人的集中居住区,接纳了约两万难民。这段历史作为犹太民族历史的重要一页被大量历史书籍所纪录、各类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为各年龄层次的犹太人乃至西方人所熟悉。

在上海有着同样记忆的居民已寥寥无几。这段历史重又回到国人的视线是因为近年来陆续有数千名犹太二战幸存者及家人来到虹口,表达对于上海的敬意和感谢。随着美国、以色列、德国、波兰等国领导人的相继来访,一度作为街道精神病院、人防办公用室使用的摩西会堂—曾经的犹太难民精神家园,逐步恢复原貌,并成为 “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28公顷的提篮桥历史风貌区也被划定,成为上海十二片获得保护的风貌区之一。

提篮桥作为犹太历史上的一处重要纪念地,其价值受到犹太民族的高度重视,对于上海是否也有同样重要的历史价值呢?我们认为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历史是世界犹太历史的一部分,同时上海的犹太历史资源和文化也是上海近代文化的重要组成。历史使西方逃离纳粹铁蹄的犹太难民与东方沦陷于日本占领军统治下的上海平民贫苦而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段历史并非只是对于犹太民族具有纪念意义。更何况提篮桥历史风貌区内除了摩西会堂、霍山路71—95号、舟山路1—81号的犹太人住宅、霍山公园、大西洋咖啡馆旧址等犹太历史建筑外,还有提篮桥监狱、下海庙、临潼路石库门历史街区等多角度反映上海近代史的代表建筑,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正如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开馆仪式上所说“记忆是人类寻求智慧的一部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城市之一的上海,其多元的近代历史长期被忽视,其价值更缺乏挖掘。提篮桥的丰富资源提供我们唤醒记忆,反思历史,展现文化的契机。

二 “ 世界犹太纪念建筑现象”与提篮桥历史区域的潜质

在关注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及风貌区的同时,我们的视线也自然拓展到近年来出现的犹太纪念建筑大量兴建的现象,其中著名的纪念馆包括: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柏林, 2001),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馆(柏林,2005),以色列二战大屠杀纪念馆新馆(耶路撒冷,2005),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华盛顿,1993),美国犹太裔历史国家博物馆新馆(费城,2010),当代犹太博物馆(旧金山,2008),悉尼犹太大屠杀纪念馆(悉尼,1992)等等,这一系列纪念馆一经建成即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参观的热点。

相对于世界各国的犹太人纪念馆的影响力和访问人数,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及提篮桥风貌区的访问量微不足道,每年接待量仅为1.5~1.6万,约为柏林馆的五十分之一,华盛顿馆的一百分之一。不同于其它犹太人纪念馆的所在地,提篮桥地区自四十年代后期已不再有犹太居民,无法如其它纪念馆那样获得大量本地犹太社团的支持。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鲜见本地的参观者,在国内更是缺乏影响力,目前的状况已是政府、专家多年努力的结果。在这种前提下,还能对于提篮桥区域的未来有更大的奢求吗?当然能。提篮桥的历史资源有其它纪念馆所不具有的主题和特色;上海的国际化程度高,国内外游客数众多(约为华盛顿的5倍,柏林的50倍);上海的文化旅游产业尚起点较低,潜力巨大。当找到适宜的发展模式后,提篮桥区域可以成为展现中国和犹太民族文化交融的中心和展现上海近代史的历史街区;成为旧城更新的示范区和旅游热点;成为吸引世界目光的魅力源和推动周边发展的助推器。

三 提篮桥历史风貌区是“保存”还是发展

二战过去的六十年中,提篮桥地区发展相对缓慢。虽然区域内插建了不少品质较低的公寓、办公楼,但大部分老建筑得以保留。随着犹太历史保护区的建立,区内建筑的新建和改造受到限制。若非当前市政改造的巨大压力也不会忍痛割舍“白马饭店”。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却是无法回避的:首先,历史建筑没有获得足够的保护和研究。“白马饭店”没有被列入保护建筑之列,等到拓路才发现它的价值,本身就体现了现有粗放的保护存在着不足。其次保护区内的其它建筑由于缺乏修缮不断衰败,成为中心城区(内环内)的“下只角”、“城中村”。居住条件的恶化导致人口结构变化,呈现老龄化,外来人口多,经济条件较差等特点。在新建摩天办公楼与滨江豪宅的包围之中,提篮桥的老房子和老房子中生活条件低下的人们同样面临着窘境。

国内外大量的历史区域发展实例告诉我们,单纯的“保存”其结果只能是“废弃”,只有尽早规划,寻找适合的发展模式,才能使该区域进入良性发展的轨迹,使居民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发展才是硬道理,上海并不缺乏各种历史城区改造的尝试,无论是“外滩建筑模式”“新天地模式”还是“朱家角模式”都是前进中的一种探索。对于历史感厚重,充满特殊性的提篮桥风貌区能否创造出“提篮桥模式”呢?

四 现实的挑战和机遇

上海已迈入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进程。提篮桥所属的北外滩地区开发为这片区域摆脱“城中村”成为具有国际水准、充满活力的新历史城区带来机遇。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激励上海的城市发展理念进入更高的层面。在为提篮桥地区如何应对当前的市政工程而绞尽脑汁的同时,更应思考的是如何以世博为契机,为提篮桥地区搭建一个世界级的发展平台。诸如开展面向前全世界的规划和建筑方案征集,促成参观世博会的游客来提篮桥地区造访等等。另一些具体的举措更应及早实施,包括确定核心保护区,规划控制区的范围及规划策略;适时进行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新馆的全球方案竞赛和建设工作;周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更新;提篮桥的非历史地块在严格的规划控制下有序地进行商业开发与更新;建成本区域与北外滩滨江景观带连接通道形成连续的黄金游览线路等等。

“白马饭店”的拆除是提篮桥区域现实矛盾的反映。在与其废墟相隔不足百米的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陈列室的大门上镌刻着著名犹太文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艾力·维塞尔的著名论述:“过去包含于现在,但未来仍掌握在我们手中”。提篮桥地区的未来走向考量的是当代上海对于历史的观点,具有的理念和智慧。

1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