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自评——对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设计中的四个命题的思考

music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项目设计过程中四个方面的自我评述,探讨对于技术层面上声学厅堂的空间、声学、视线方面的设计方法;运用空间模拟各种方式的得失,以及设计合作层面上对于业主作用的回顾和思考。

关键词:空间的分与合,声学,视线,效果模拟,设计合作

项目简述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的设计经历是一个有趣的设计历程,项目建于北京朝阳区健翔桥附近的安翔里一号,中国音乐学院的校区之内。中国音乐学院是中国最著名的艺术院校,也是中国民乐的最高学府。承接项目之初,我们惊诧于培养了吴维泽、德德玛、彭丽媛、张也、宋祖英等知名的歌唱家的著名学府却只拥有一个二百余人的阶梯教室的表演场。同时校园面积局促,新建音乐厅就必须先拆除原有的图书馆等老建筑。所以新建音乐厅还必须连带图书馆、小剧场、录音棚、国乐展厅、排练厅等功能。经过四年多的设计和施工,这座学院的音乐厅终于落成,为广大师生搭建了展现艺术的舞台,成为教学生活的一部分。作为设计者,也希望通过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下回顾。

值得小结的方面可以归纳成以下四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   建筑的空间组织与风格

由于用地的限制,建筑的所有空间是围绕椭圆形的音乐厅进行组织的。入口门厅、进厅与大台阶等主要交通空间位于新音乐厅北侧;演员用房、国乐展厅(兼作为音乐厅的休息厅)、图书馆的各层用房叠起来位于音乐厅东侧;小剧场“压”音乐厅下的地下一二层,与音乐厅在剖面上交错布置。考虑小剧场的交通组织和消防要求,在建筑西侧设下沉式广场与之连通。由于音乐厅、小剧场都有对外演出的要求,教学与演出,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人流组织需要分离。同时音乐厅与图书馆;小剧场与排练厅;录音棚与练琴房间动静要求迥异,所以空间组织始终围绕着“叠合”和“分离”这两个主题展开。

其次是建筑风格的考虑。不同于作为城市音乐殿堂的公共音乐厅,音乐学院音乐厅是学生和老师的舞台,在风格上尽可能体现活跃、朴素、雅致的学院风格。所以在空间组织上突出丰富性与亲切感。如入口的“桥”与下沉式广场、进厅内围绕椭圆形音乐厅的大台阶的设计等创造了一系列流动的不断延续的交通空间,也可为学生提供活跃的交流场所(图4)。台阶侧的直线墙面和音乐厅的曲线外墙均由室外一直延伸至室内的二层进一步加强了空间的氛围。大音乐厅的室内采取了楼座和合唱队坐席区围绕舞台的设计,缩短了舞台和观众席的距离,同样是试图创造一种院校音乐厅特有的轻松和亲切的氛围。此外外立面灰色、红色的陶板与铝板的色彩和材质的组织也是基于这一风格的反映。

第二个命题  厅堂的声学设计和视线设计

厅堂的声学效果是音乐厅设计成败的关键。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的声学设计是与现代集团张奎声声学设计事务所合作进行的。在设计之初章先生指出“声学的最终效果70%靠设计,30%靠运气,再成名的专家也可能有失败的可能”。随着对音乐厅建筑的分析研究,我们对于章先生的谨慎有了深入的理解。现代建筑声学设计中有许多参数计算、效果模拟的辅助设计的方法。但是说到声学效果的范例,被一致推崇的却是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等这些建于现代声学技术还未采用年代的古董级音乐厅,所以并不是运用的声学技术越先进就一定能获得越优异的建筑声学效果。我们采用的声学设计方法一是通过案例分析选择基本厅堂的形体。通过对于大量有相似性(如空间体积、舞台类型、观众厅形式等)的音乐厅案例的重点分析,最终选择了比较有把握的类椭圆形形体,内墙采用外凸的弧面以避免声聚焦,然后提交声学研究所进行模拟分析。多次地改进每一堵弧形墙的形状、位置和曲率,形成了对于各项声音模拟效果都较满意的最终形体。在建筑设计的各阶段以及室内设计的造型和材料选择上也慎之又慎,将声学要求至于首位,希望通过一切努力,确保设计的尽善尽美,杜绝“坏运气”发生的可能。幸运的是,经过多次试演,声音效果非常理想。

视线分析是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设计中的另一个难点,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想尽可能减小听众与舞台的距离所以楼座与舞台较近,另一方面弧线形的观众席给两侧的视线设计造成了一系列困难。一个相仿的例子是柏林爱乐音乐厅,当年设计时也是由于环绕式池座和丰富的楼座设计,给设计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采用每隔0.5米做一个剖面的设计方法,工作量非常大。音乐学院的设计中我们用SKETCH UP建了每一个座位,然后对每一个坐席的观赏效果进行了非常直观的模拟,不断调整每排升起高度、座位排列的方式,椅背和各挑台栏板的高度,以确保观看的效果。事实证明这种精确直观的视线分析很好地发现了传统的剖面设计容易遗漏的观看效果不佳的区域,起到非常有效的指导设计的作用。

第三个命题是设计过程中效果模拟,

由于中国音乐学院建于局促的校区之中,形体也较复杂,设计过程中运用实体沙盘模型,3DMAX软件建模,SKETCH UP软件模拟和现场安装单元样板等多种辅助手段进行形态和材料的推敲,对设计帮助很大,同时也有不少教训,值得吸取。

1,实体沙盘模型,中国音乐学院的设计中由于在方案前期我们做的是整体改建,依据规划拆除了部分建筑,并且考虑的对其它楼宇进行立面改造,形成全新的较为现代的整体风格。从模型效果来看规划格局和整体风格都比较理想。但是实施中由于校园其它部分的改建并不能同步实施,现阶段的整体性就得不到实现。从这个角度,原来那个“深入人心”的模型从某种意义上是不真实的,误导了现阶段的设计,所以现阶段中心广场显得拥挤,音乐厅与教学楼的风格也不够统一。得到的教训是如果规划需分期实施,而中间时间间隔又较大时,应做分期模型以在选择方案时充分考虑过程阶段的效果。

2,3DMAX软件建模及效果图,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设计过程中运用3DMAX软件建模并制作的效果图只有两次——均是给业主汇报用。效果图的效果都体现了学校建筑安静、沉稳的感觉与我们设定的风格很一致,也符合学校的要求。但随后在项目推进中,建筑体量,细部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没有用3DMAX软件建模分析(3DMAX软件在细部和材质的表达方面比SKETCH UP的真实性强),所以3DMAX建模及效果图只是在初期起到和业主却确定设计方向的作用,并没有很好地指导设计。

3,SKETCH UP软件,用SKETCH UP软件建模是建筑形体设计中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在音乐厅的设计中起到最大作用的是对室内空间的反映。由于非常精确地建立了模型,对音乐厅的厅堂结构、观众席的形态、各个位置的视线都进行了模拟,解决了大量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甚至对声学的分析、结构梁板布置都起到了指导作用)。“不计成本”用SKETCH UP建模的原因是在设计音乐学院期间设计组里分来了一位大四实习生,他一来就说SKETCH UP很强,试一下确实如此,就一直让他不停地跟着设计的进程进行建模,甚至平面、立面、剖面也直接用SKETCH UP图表达,非常直观。由于模型建得完整并且精确,以至于将模型局部标了尺寸直接带到工地,便于工地技术人员的理解。

4,现场安装单元样板,现场安装单元样板是材质选择最直观最有把握的方法。中国音乐学院外立面的陶板部分用了三种类型的板材,平板,波纹板和百叶板,规格均为600×280。在设计阶段采用SKETCH UP建的模,进行材质细部模拟。由于材质模拟不精确,所以三者在图面上区别较大,建成后却太过于接近,效果打了折扣。在东立面我们挂了单元实样,确保了实施效果。但由于供货商没有库存,在西向大墙面的材料选择中缺少这一环节,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留下了遗憾。

第四个命题  向业主表示敬意

与业主的良好配合是设计中的最大运气,合作的过程也给设计组以思考和收获。业主之中对我们的影响最大的是朱卓健副院长,朱院长对项目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对建筑方向的选择。朱院长是有多年留学背景的音乐专家。思维活跃且开放。对雅致、不张扬,现代风格的建筑较为认同,这一背景对方案最终的风格选择具有较大的关系。

其二、校长是搞音乐的,本身就对于声音效果非常敏感,在建筑设计的全过程里更是一直强调在这个音乐厅里几乎所有台上台下都是搞音乐的,所以如果音乐厅如不能有良好的声学效果,那其它方面再出色都是完全失败的。不仅如此,从民乐演奏、合唱到大型的四管制交响乐演奏;从功力尚浅的新生到成名的大家,音乐厅中演出的形式和表演的人千差万别,不能最终这个舞台仅适合于部分人,服务于几种演出形式,而应该有较大的适应度。朱院长的这些要求和他作为主管领导感受到的压力也传达到所有设计人员中。建立了声学效果为根本,适应多种演出的学校音乐厅的设计基调。为后来一些声学参数的设置,厅堂体形的优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三、非常不巧的是,院长在项目建设中得了重病。在他住院的前一周到过上海与我们进行音乐厅内装饰材料的讨论。三周后在北京召开工地会议时,院长刚出手术间,还在重症监护室。又特意让陪护在一边的夫人打来电话亲自听取我们的汇报。如果说项目也有精神,那么这种精神无疑是朱院长奠定的。院长开明、博学睿智与责任融入在设计与建造之中。

在中国,虽然建筑师的地位还不太高,对项目的走向也往往需要服从业主的决定。但在主观上建筑师更偏向于认为建筑的创作过程是个人的行为。徘徊于说服业主还是听从业主的我们缺乏的是用心尊重、理解建设方、使用方需求的意识以及与之深入沟通的技能。音乐学院音乐厅的设计使我们看到了业主对项目的责任心和推进项目的重要作用。对如何才能真正去建造融合了各方面智慧结晶的优秀建筑的问题提出了思考。

小结

这四个命题涵盖了是对技术要点和设计方法的分析和对设计合作的理解。在小结过程中有欣慰、有庆幸也有更多的是懊恼。虽然自评无法取得高分,但也使我获得了弥足珍贵的启示。

Self-review

                                ——The thinking on four topics about concert hall design in the China Conservatory

3

r0501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