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仰与中国民俗

111

佛教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并且源远流长,其传入我国汉地的具体年代已很难考证,只能推断为大约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佛教从最初的被本土观念排斥,到南北朝时期得以弘扬,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而如今,佛教虽为一种外来宗教,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人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而中国亦成为了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密不可分,彻底深入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

 

佛教传入汉土之时,本土的儒教和道教已处于发展时期,原有的民俗信仰和文化体系也已广泛传播发展完善,而当时佛教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显而易见。

 

虽然差异存在,但是佛教中的来世福今世修的教义对中国广大的底层人民是有吸引力的,佛教思想中的万事忍耐的特点也能被统治阶级用于巩固其封建统治,佛教得以在汉土传播开来。

 

因此,从汉明帝开始,统治阶级开始鼓励佛教首脑人物对佛教的教义中与中国传统观念相驳的观点进行改进,使之两者统一,并形成了新的戒律戒条。唐朝对外交流增长时期,大量外来的僧人使佛教文化更加本土化,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更加融合。

 

最终,通过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中国传统文化,佛教也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从此,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成了人们日常文化不可缺的部分。

 

在佛教与中国古代固有文化的长期交流中,各类佛教寺庙中频频出现道教或民俗信仰中的各类仙神或地方神,佛教所尊奉的神人偶像也已挤身于各种民间崇拜对象的行列之中。

 

这类寺庙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台北的龙山寺。位于台北市广州街211号的龙山寺主要供奉观世音菩萨、并祀奉妈祖、四海龙王、十八罗汉、城隍爷、注生娘娘、山神、土地公等典型民俗信仰神明,有这样一种说法:“龙山寺是众神的集今所”,说的就是龙山寺供奉神佛很多。

 

龙山寺初建于清乾隆三年五月十八日,至五年二月八日落成。早年有汉人来台北开荒种植,但是这里乃一蛮烟瘴疠之地,环境十分险恶,俗称“三在六亡一回头”。为了祈求神明的庇佑,前来开荒的汉人随身携带家乡庙宇的香火,时间一长,便有人主持兴建寺庙,费用是由晋江、惠安与南安等所谓三邑人所捐献,并恭请家乡福建省晋江县安海乡龙山寺观世音菩萨分灵来此奉祀,是以龙山寺不仅为居民之信仰中心,更与其生活有密不可分关系,举凡居民议事、诉讼、和解等均祈求神灵公断,莫不信服。

 

龙山寺每年定期举办节庆祭典及民俗活动,如农历正月花灯展览、四月浴佛节、七月盂兰盆胜会等,民众来到艋舺龙山寺除了欣赏台湾寺庙建筑艺术之美,亦可以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乐趣。龙山寺中,佛教中的菩萨和各个民间信仰神灵共同承载了民众对于安稳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所有寄托。

222

333
龙山寺中供奉的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众多菩萨中,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的。《悲华经》中记述:“阿弥陀佛过去生中曾为转轮王无诤念,他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他出家在宝藏佛前发愿说,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即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宝藏佛即为他授记并命名观世音。”

 

印度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在中国信众眼里,观世音还依旧是男身。敦煌石窟中的北魏、唐朝的观音像还是明显的男儿生,留一撇小胡子,身材高大。随着观音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融合了百姓的信仰需求后,观音菩萨走过了一个由男性变为女性的过程,其间所经历的由男身而非男非女、男身女相、女身男相,直至完全女性化的整体衍变过程。

 

民间也出现了很多有关于观音身世的传说,对于观音的来历有了中国民间的解释,譬如说观音原是妙庄王的小女儿妙善,因为执意要出家被妙庄王赶出王宫。后来妙庄王病重,需要亲人的一只手一只眼作为药引,只有妙善肯舍弃手眼救自己的亲人,佛祖被妙善的孝心感动,赏她一千只手,一千只眼,使之成为干手干眼的观世音。至此,观世音已完全的中国化,成为“儒、释、道”三教糅合的产物。

 

444
555

 

宗教信仰承载着人类对它的期许,高不可攀的神明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沾染上人的感情色彩,这一点不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亦或是各类民俗信仰中均有体现。

 

而当外来的宗教信仰融入本土的文化圈的同时,也影响着本土原有的民俗信仰,而民俗也推动着外来信仰的发展和不断丰富,信仰和民俗之间的相互融合又会促进地域文化的繁荣发展。华夏文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民俗和佛教共同形成了全世界华人的精神信仰,使之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中华文明的弘扬和发展,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 End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收集

<<上篇:
下篇:>>